小说完整版免费阅读好父母更要陪伴独生子女小涵嘉嘉_好父母更要陪伴独生子女(小涵嘉嘉)完整版免费全文阅读 - 迷彩小说 小说完整版免费阅读好父母更要陪伴独生子女小涵嘉嘉_好父母更要陪伴独生子女(小涵嘉嘉)完整版免费全文阅读 小说完整版免费阅读好父母更要陪伴独生子女小涵嘉嘉_好父母更要陪伴独生子女(小涵嘉嘉)完整版免费全文阅读

迷彩小说

小说完整版免费阅读好父母更要陪伴独生子女小涵嘉嘉_好父母更要陪伴独生子女(小涵嘉嘉)完整版免费全文阅读

经典力作《好父母更要陪伴独生子女》,目前爆火中!主要人物有小涵嘉嘉,由作者“张振鹏”独家倾力创作,故事简介如下:  孩子也罢,独生子女也罢,其实在今天是差不多的一个群体。因为今天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。但之所以提“独生子女”这个概念,还是感觉“独生子女”与“孩子”有所不同。独生子女,好像本身就代表一类人,一类让父母比较头疼的一类人。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,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,也的确值得每一位父母关注。因为今天的家庭,只有一个孩子,就不不允许有教育的失败。这不像以前,一个孩子教育失败了,还可以总结教训,去教育第二个,甚至是第三个。所以,今天的独生子女教育是不能做试验的。...

好父母更要陪伴独生子女

阅读最新章节


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有权威,都想让孩子对自己的话言听计从。但有时候,父母树立权威的方式并不正确,最终反而适得其反,孩子并不买父母的“账”。

错误1:对孩子的承诺不兑现

为了让孩子听话,父母常用各种各样的话来哄骗孩子。如孩子在幼儿时父母会说“你要听话,一会儿给你买糖吃。”孩子上学后,父母会说:“要好好学习,考第一带你去游乐园。”……

诸如此类的激励法父母经常会用,但问题是并非所有的父母都会实现自己的诺言。很多父母当时只是说说而已,哄孩子听话,但后来却忘记了自己曾说过的话,或是由于工作忙,没时间践行承诺。

有个女孩快要期末考试了,妈妈说:“宝贝儿好好考,考进前五名妈妈带你去爬泰山。”没想到女儿很不以为然地说:“上次您就这样说了,我等了好久您也没时间带我去。还是不要说了吧。”

很明显,女儿对妈妈的食言很不满意。

生活中,孩子会因为父母曾对自己作出过承诺而听话、努力学习、好好表现,如果发现父母没有实现对自己的诺言,他会非常失望,甚至以为父母欺骗了自己。

事实上,这正是一种变相的欺骗,若父母经常如此,当下次再与孩子说:“你要是……,我就给你买……”的时候,孩子还会相信吗?由于对父母没有信任,甚至当父母教导孩子的时候,他也会怀疑:“爸爸(妈妈)说是真的吗?会不会只是说说而已?”

不但如此,当孩子习惯了父母的言而无信,他会以为言而无信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。并会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父母,例如他某次考试没考好,也许会说:“我这次没考好,但我会努力,争取下次考出好成绩。”当父母期待着他的好成绩时,他却一次次让父母失望,因为他也只是说说而已,不去兑现自己的承诺。

当父母为孩子言而无信的行为感到头疼,甚至愤怒时,不妨想想孩子的这种坏习惯是如何形成的。那父母又该怎样做呢?

首先,父母应该对孩子履行自己的承诺,不要给孩子做出言而无信的坏榜样。

但是,履行承诺的前提是,父母不能轻易向孩子许诺。孩子经常会向父母提出各种要求,父母当然不能一一答应,而是应该看他提的要求是否合理,否则一概不要应允。一旦答应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,他就会得寸进尺,提出更加无理的要求。

其次,父母答应孩子要做的事,就不能轻易改变。即使工作真的很忙,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,也要看这些事情是否真的十分紧急,否则就应在承诺的期限内实现自己的诺言,不可轻易改变。

最后,即使诺言确实无法实现了,父母也应积极应对,不要淡而化之。要与孩子讲清无法实现承诺的原因,争取得到孩子的理解与原谅,这样孩子才不会对父母产生误会。

错误2:不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

孩子的年龄小,见识少,因此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对他来说都十分新鲜,所以孩子总是有很强的好奇心,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。如“云为什么飘在天上?为什么会有春、夏、秋、冬?”等等。

孩子的问题有时让父母觉得很幼稚、无聊,而有的问题却连父母都回答不了。面对孩子形形色色的问题,需要父母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。

有个小男孩,总是喜欢缠着爸爸问问题。一天,爸爸正在家里策划一个方案,他看到爸爸腋下的汗毛就问:“爸爸你胳肢窝下的汗毛生来就有吗?”

“不是,是后来才长的。”爸爸说。

“什么时候才长?”男孩问。

“十几岁时吧,具体时间不记得了。”爸爸说。

“那长得时候疼不疼?”男孩问。

“不疼。”

“痒不痒?”男孩又问。

“不痒。”

“扎不扎?”男孩问。

“不扎。”

“热不热?”男孩问。

爸爸说:“我想对你说一个字。”

“什么字?”男孩问。

“滚!”爸爸发火了。

男孩吓得赶紧闭嘴,再也不敢问了。

孩子的问题有时确实多得让人难以忍受,但这位父亲的一声怒吼却可能让孩子以后再也不敢“打破沙锅问到底”了。孩子不敢提问题,就会逐渐失去他原有的好奇心,但如何才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,并不让自己回答问题到失去耐性呢?

首先,父母要教给孩子在适当的时候提问,比如告诉他:家里有客人的时候,不要问个不停;父母专心工作的时候,要先把问题保留,等父母闲暇时再问;父母休息时也不可以打扰,要等父母休息好了,再去问问题。不能随时随地地问个没完,这样是很没礼貌的表现。

其次,父母一定要认真回答孩子的提问,不能因为自己早已知道这个答案了,就觉得孩子的问题很无聊而懒得回答,更不能因为孩子提的问题自己不知道,但碍于面子就不懂装懂。懒得回答孩子的问题,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而不懂装懂却会误导孩子,等某天孩子知道真相后,觉得父母竟然为了一时虚荣而说假话,因此不再信任父母。

最后,即使父母知道问题的答案,也不要总是图省事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。如果他总是能从父母那得到现成的答案,就会懒得自己思考问题。因此,在回答孩子问题时要以启发为主,让他学会如何思考问题,比给他现成的答案要强得多。正所谓:“授之以鱼,不如授之以渔”。

错误3:倚老卖老,不懂得向孩子学习

父母常觉得自己比孩子见多识广,因此处处都要指导孩子。但偶尔发现孩子竟然比自己懂得多时,一时也许难以适应。

爸爸在用电脑查资料,由于打开的网页过多,页面卡住了,爸爸自言自语地说:“嗯?怎么点不动了?”9岁的儿子说:“爸,你关掉几个网页,开太多了。”爸爸说:“关不掉啊!用任务管理器结束进程。”儿子说。“什么?用什么结束什么?”爸爸问。

“唉,还是我来吧!”儿子两秒钟就帮爸爸弄好了电脑。爸爸却叹了口气说:“瞧把你能的!唉,难道我真的老了吗?”

父母不要认为孩子比自己懂得多,显得自己很没面子,从另一个角度去想,这正说明了孩子有所进步。我们要培育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下一代,而不是和自己同等水平甚至是不如自己的后代。由于孩子的好奇心比较强,更喜欢关注新鲜事物,所以孩子很容易跟上时代的步伐,了解更多的新知识。

比如在电脑方面,许多父母就不如孩子精通。当父母发现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孩子时,不妨放下架子来向孩子学习。不要觉得这样会让孩子瞧不起,如果父母真能做到这一点,孩子反而会更加尊重父母,并且会向父母学习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。

那么,父母应该如何向孩子学习呢?

首先,要有一种“空杯心态”。不要端着做父母的架子说:“你过来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?这段话什么意思?”而是应该以请教的语气,真诚地说:“哦,是吗?麻烦你讲讲这是为什么。”父母如果不注重实学,只会摆架子,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过于虚荣,不实事求是,因而对父母感到失望。

其次,父母发现许多高科技产品,如智能手机、数码相机、电脑等由于功能过于强大,自己刚开始使用竟然不知从何入手。而孩子凭着对高科技的敏感,很快就能掌握这些产品的使用方法,足以成为父母的老师。因此,父母可以向孩子学习这些高科技产品的用法,也可以从孩子那获得许多最新资讯。当然,父母也应该在向孩子学习的同时,了解孩子的关注点,不时地为他指引方向。

孔子说:“三人行,必有吾师焉。”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老师,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人格上与父母是平等的,他会因此更加自信,并更加愿意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。

错误4:不允许孩子指正父母的错误

多数时候都是父母在指导孩子,为他在各个方面把关,生怕孩子走错路。但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”,父母也有犯错的时候,当孩子快言快语指出父母的错误,有的父母往往不能接受,觉得什么时候轮到他来教训我了。

一天,10岁的东东在家吃零食看电视,把果皮和包装袋丢得满桌子都是。爸爸说:“老师怎么教你的,不能乱扔果皮纸xiāo(屑)。什么纸xiāo啊,爸爸,那叫纸xiè好不好?”东东说。

“跩什么跩,老子走的桥比你过得路还多。让你收拾下桌子,你还跟我跩文了。我说纸xiāo就纸xiāo!”爸爸不高兴地说。“蛮不讲理……”东东嘟囔着,不情愿地收拾起桌子来。

这位父亲也许觉得有错误被孩子发现显得自己很没水平,但事实上为了维护面子人死不认错,会让人觉得更没水平。同时,父母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,他会模仿父母的心态、语气,下次他犯错时,父母如果指出来,孩子也许同样会明知自己不对也不肯认错,并说:“我就是这样认为的。”

这时,父母也许会生气,觉得孩子不但犯错,而且没有个好的认错态度,但孩子的态度是和谁学的呢?考虑到这一点,父母就应该给孩子作出表率。

那么,当孩子指正父母的错误时,父母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呢?

首先,不能因为觉得错误被孩子发现很没面子而大声斥责孩子。本来自己就做错事了,孩子指出后还要斥责孩子,拿着当父母的架子压制孩子,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很不讲理。久而久之,这种不讲理的态度就会传染给孩子,如果父母不想培养一个不讲道理的孩子,那就不要在孩子指出错误时大声斥责他。

其次,不要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。有些父母可能不会斥责孩子,但碍于面子却要找种种借口来说明自己没错。如果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做错了,父母的狡辩只会让孩子感到不满,并且因此减少对父母的信任和尊敬。但如果孩子并不十分确定自己的观点,父母的借口却会误导了孩子的判断力。所以,父母要记得,别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。

最后,孩子一直都是被父母指挥和批评的,当他发现父母也有做错事的时候,也许会十分兴奋,迫不及待地指出父母的错误。这种态度往往让父母难以忍受,因此父母要告诉孩子,指出他人的错误是要帮助他人改正,是一种助人为乐的行为。

因此,在指出别人错误时,语气要温和,要挑选恰当的时机,例如,人比较少的时候,没有他人在场时,这样别人会比较容易接受,而自己帮助他人的目的才能达到。如果不分场合、时间,毫无顾忌地在众人面前谈论他人错误,会引起他人的反感,不能起到帮人改正缺点的作用,这无疑是好心办坏事了。

当然,最重要的是,孩子指出错误后,父母要虚心接受。这样,当孩子犯错时,父母再教育他,他也就知道应该如何接受批评,并改正错误了。

错误5:父母当着孩子的面相互“拆台”

父母双方虽然都有把孩子教育好的共同意愿,但由于双方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、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水平,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也会有着不同的意见。虽说如此,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,也不该当着孩子的面互相“拆台”,甚至因此产生争吵。

妈妈要求6岁的蓝蓝每天读一遍《论语》,爸爸却认为孩子这么小读《论语》也不懂。当妈妈要求蓝蓝读《论语》时,爸爸就说:“让女儿玩会儿吧,我看读了也是白读,她又不懂。谁说读了等于白读,书读千遍其义自现,读多了自然会懂。”妈妈说。

“女儿这么小读什么高深的国学啊?”爸爸说。“年龄小才要读,向你这么大岁数读也白读!”妈妈生气地说。爸爸更生气了,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了起来,女儿却吓哭了。

不少家庭存在这样的问题,父母双方一个要求孩子做这个,另一个偏不同意;一个要严格一点,另一个非要宽容一些;一个要批评,另一个就要袒护。这样不但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,还容易让他抓住父母的分歧点,利用双方的不一致达到自己的目的,比如,用妈妈的观点,反驳爸爸的话;用爸爸的意见,去顶撞妈妈。

如果父母双方能够统一教育观点,结果也许就大不一样。由于父母的观点一致,没有人袒护孩子,孩子就只能乖乖听话,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,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。

父母如何才能统一意见,不在孩子面前发生分歧呢?

这就需要夫妻双方进行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沟通,平时对此类问题多加探讨,多说说自己的想法,并互相听取意见,争取尽量达成共识,不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。

即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真的有意见分歧,也不要随即指责对方,而是应该在事后寻找恰当的时机,婉转表达的自己的想法,并给对方思考的时间,就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如果孩子与父母中的一人意见不合时,另一方也不必急于分辨是非,而是应该先提醒孩子要尊重父母,然后再与孩子进行沟通。在孩子面前,双方要维护对方的尊严,不能让孩子养成目无尊长的毛病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并不仅仅是双方能够意见一致就可以了,而是需要父母都有正确的教育观念。所以,父母要经常一起学习教育理论和方法,多看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,通过学习来提高教育水平,并达到统一的教育观点。

错误6:别问“爸爸好还是妈妈好?”

父母在逗孩子的时候常喜欢问:“爸爸好还是妈妈好?”如果孩子说爸爸好,妈妈就会嘟起嘴,假装生气地说:“妈妈不好吗?妈妈今天可是刚给你买了好吃的。”孩子就改口说:“妈妈好。”这时,爸爸又会皱起眉头说:“难道爸爸不好?”孩子只好左右为难。

多次以后,孩子渐渐就会“学乖了”,谁问他,他就说谁好,或者爸爸妈妈都问,就说都好。孩子逐渐学会了取悦于人,见什么人说什么话,父母有时觉得这样的孩子很可爱,但让年幼的孩子变得世故而虚伪,这不是对孩子纯真品质的一种玷污吗?

对于孩子来说,爸爸和妈妈都是他最亲近、最信赖的人,为什么一定要让他分出谁更好呢?恐怕没有哪一位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不爱他的爸爸,也没有哪位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喜欢妈妈。

爸爸非常喜欢9岁的女儿,对她宠爱有加,妈妈也很爱女儿,但她对女儿比较严格。上楼时,女儿撒娇非要爸爸背,爸爸就背起女儿上楼。妈妈说:“下来!多大了还要人背!”爸爸却说:“我愿意背我女儿,乖女儿,还是爸爸比较疼你吧。”女儿点头说:“就是,妈妈太凶了。”

每当妈妈说女儿几句,爸爸都喜欢接一句:“女儿你瞧,还是爸爸好吧?”久而久之,女儿和妈妈的感情越来越疏远,有一次妈妈批评她后,她竟然愤怒地大喊:“妈妈我恨你!”爸爸不解地问:“你怎么能这样和你妈说话?”女儿说:“我就是恨她,同样是父母,为什么她没有你对我好?”

其实,正是由于女儿经常受到爸爸的“暗示”,所以才会觉得妈妈不够爱自己。但事实上爸爸和妈妈爱孩子的心都是一样,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。但对于孩子来说,父爱和母爱同样重要,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,所以父母应避免强调“爸爸好”或是“妈妈好”。如果父母一方在孩子心中是不值得尊敬的,孩子以后就不会接受他的教育观点,并且不愿与之沟通。

经常这样问题不但会让孩子说违心的话,还会容易让孩子对父母一方产生偏见。当孩子对父母一方产生偏见时,另一方应及时帮孩子纠正错误观念,让他知道爸爸妈妈都很爱他。

最后,有的父母虽然不问孩子“爸爸好还是妈妈好”,但却喜欢让孩子做家庭是非的评断者。当父母产生矛盾时,会问孩子:“你觉得我们谁的观点对?”把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丢给孩子,并以孩子的论述为砝码,去说服对方。经常这样,会让孩子以为自己说的总是对的,并且养成喜欢对父母的事情指手画脚的坏毛病。

错误7:不允许孩子争辩与解释

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,孩子有时会为自己辩解,父母往往很反感孩子的这种做法,觉得他做错了事,还没有好的认错态度。但事实上,父母对孩子的批评也不一定就是完全公正的,有时也会误解了孩子。

一天,妈妈下班后看到厨房里一片狼藉,米也撒了,酱油瓶也倒了。锅里有一股焦味,原来是米饭糊了。“凯凯!给我出来,瞧你干的好事!”妈妈生气地喊道。

10岁的儿子从屋里出来,低着头说:“妈妈,其实我……其实?其实你就会添乱,以为厨房是实验室吗?不会做饭还瞎折腾!……”妈妈发火了。

凯凯赌气回屋了。妈妈做好饭后叫凯凯吃饭,凯凯还在生气,不肯吃饭。“儿子,妈妈工作一天这么累,实在不想看到家里乱糟糟的样子。”妈妈说。“可是,妈妈,正是因为这样,我才想学着做饭,让您下班就能吃上饭,但您却不听我解释。”凯凯说。“好儿子,妈妈错怪你了。”妈妈愧疚地说。

有时,父母对孩子的批评中会带有自己想当然的成分,仅凭自己的猜测去断定孩子做错事的原因,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。所以,当父母批评孩子,他却很不服气时,不妨听听孩子的说法,也许真的事出有因。

如果父母总是武断地下结论,不容孩子争辩,会伤了他的心,他会因此而和父母疏远,不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父母听了。要知道,孩子之所以与父母争辩,是因为他对父母的观点有异议,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的意见。如果不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,他是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父母教导的。因为他会觉得“也许我是对的,只是你不肯听罢了。”所以,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说出他的想法,并帮他分析其观点的利弊,争取让孩子心中没有疑惑。

但是有的孩子非常调皮,他与父母争辩也许只是为了好玩,或者追求能够将父母说服的成就感。面对这种情况,父母应该巧妙地回避与其争辩,如转移话题,分散注意力等,都会让孩子忘记要与父母辩论。

可是,并非所有的争论都可以回避。如果孩子对一些原则性的事情有异议,父母就应该一直与他讨论,直到他对事情有了正确的认知,心中没有疑问为止。

错误8:做错了也不给孩子道歉

不仅仅是孩子会犯错,父母也有做错事的时候,有时甚至会因一时误会伤害了孩子。父母做错事,是否应该给孩子道歉?许多父母表示:“那怎么可能呢?给孩子道歉,以后怎么管教他?父母的威信何在?”事实上,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并不是因为父母从来都不犯错,而是因为父母言行一致,能够实事求是,并且严于律己。

如果父母常常教导孩子做错事要勇于承担责任,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并给对方道歉。自己做错事后却淡而化之,不仅不给孩子道歉,而且连认错的意向都没有,孩子会怎么想?身教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言教,教孩子十次,不如为他示范一次。只要父母做对了,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会养成做错事要道歉的好习惯。

有位父亲十分喜欢养鱼,有一天回家发现鱼缸摔碎了,金鱼都死了。他十分愤怒地把儿子叫来说:“看看!你干的好事!”儿子说:“不是我干的。不是你?不是你还有谁!”父亲不容分说,把儿子臭骂了一顿。

儿子的母亲回家后,对父亲说其实鱼缸是她中午换水时不小心摔碎的,由于临时有事要出去,没来得及收拾。父亲知道冤枉了儿子,但碍于面子又不好意思给儿子道歉,就接连几天都主动和儿子说话,并给儿子买他喜欢的书,但儿子似乎并不领情,还是懒得和父亲说话。

有的父母在无意中错怪了孩子之后不习惯直接向孩子道歉,而是以一种婉转的方式在事后做出弥补,以表达自己的歉意。但孩子往往不理解成人这种婉转的方式,所以还是会心存

有位母亲在与孩子的父亲离婚后移居到国外,将近十年都未和孩子有任何联系。她回国后想看看孩子,并希望孩子原谅自己未能尽到做母亲的责任,但孩子却不想见她。为此,她几次三番给孩子打电话,发邮件,表明自己的歉意。最终得到了孩子的谅解。

如果父母犯了很大的错,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心,也许不是一次道歉就能抚平他心灵的创伤。这时,就需要父母再三向孩子道歉,多与孩子沟通,并给他思考的时间,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原谅。必要的时候,还可以给孩子写封道歉信,将面对面时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心意用书信写出来,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道歉的诚意,会更容易打动孩子的心。

有时,父母也许会在小事情上伤害到孩子。例如,把孩子养的花扔掉了,让他生气了。即使是这样的小事情,父母也应该带着诚意给孩子道歉,不要说“不就一盆花吗?别哭了,再给你买新的不就行了吗?”这样敷衍的道歉是不能取得孩子的原谅的。事情虽然小,但父母也要体谅孩子的心情,不要一带而过,那样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感受。

错误9:用“权威”的口吻对孩子讲话

由于孩子初来到这个世界时单纯得像一张白纸,所以他事事都要以父母的价值观为标准,去衡量周围的事物,似乎父母就是极具权威的。有时父母也会这样认为,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要有威严,不容许孩子挑战自己的权威。

鲁迅先生曾在他的文章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》中这样写道:“他们以为父对于子,有绝对的权利和威严;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,儿子有话,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。”而在90多年后的今天,有些父母这种思想还很严重,觉得自己能够对孩子发号施令,在家中享有特权,甚至任何话都要以权威的口吻来说。

有个男孩问爸爸:“爸爸,仙人掌为什么没有叶子?”爸爸说:“怎么没有叶子,绿色块状的就是它的叶子。那仙人掌什么要长刺,它的茎在哪呢?”男孩又问。“刺是仙人掌叶子上的绒毛,茎和根化为一体了。知道了吗?”爸爸说。“哦,可是……”男孩刚要说话就被爸爸堵了回去,“什么可是!不是给你解释清楚了吗?一边玩去吧!”爸爸说。

男孩对爸爸的解释存有疑问,于是自己上网查询,原来仙人掌的刺就是叶子,而绿色多汁的是它的茎,爸爸的说法是错误的。但是,考虑到爸爸一向都以绝对权威的语气来表明自己的观点,男孩不敢去反驳爸爸,只是心里暗暗不服气罢了。

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的自我意识会越来越强,他不再在盲从父母的意见,坚持自己想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。当孩子对父母的观点质疑,他也会试图自己去寻找答案。但如果父母总用权威的口吻否定孩子的想法、限制他的自由,会让孩子长期处于压抑状态,甚至不再愿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。逐渐变得唯唯诺诺,并会失去自信,或者一见到父母就紧张,没有安全感,面对事情也不知所措。

可是,如果父母不这样和孩子说话,会不会失去做父母的威严呢?父母到底该怎样做呢?

首先,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要温和一些。父母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,孩子就会听得越认真,教育的效果也会更好。父母的态度温和一些,孩子在父母面前就不会感到紧张,他就能以平静的心态与父母交流,也会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。

其次,要收起父母的“特权”,实事求是地教育孩子。很多时候,父母喜欢以自己的威严来压制孩子,当孩子质疑他说的话时,他就会说:“这个我还不懂吗?听我的没错!”事实上,谁都不是万事通,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,孩子才会对父母心悦诚服。

错误10:板着脸装模作样

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,但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却又千差万别。有的父母会和孩子做朋友,和他平等沟通,但有的父母却喜欢板起脸来和孩子说话,说的话也都是一些教条的语言,甚至从不和孩子开玩笑。

板起脸来做父母也许会显得比较有威严,但却在无意中与孩子之间建起了一道隔离带,把孩子推的远远的,让他不敢和自己亲近。

妈妈对娇娇很严格,一次吃饭时,娇娇没有把碗里的饭喝完,妈妈没有说什么,只是咳了一声,然后用严厉的目光看着娇娇。娇娇明白妈妈的意思,只好把饭喝完了。和妈妈上街,娇娇要香蕉,妈妈也只是咳一声,娇娇又不敢说话了。

每当娇娇有些事做得不符合妈妈的要求,妈妈便会咳一声,或者瞪她一眼。后来,娇娇听见妈妈咳就紧张,虽然有时妈妈并没有向娇娇示意什么。

即使是为了让孩子听话,或者显得自己比较有威严,父母也不应该像娇娇的妈妈这样板起脸来和孩子相处。这样不但会让孩子远离自己,还容易让他形成孤僻的性格。

可是,不板起脸来孩子会听话吗?父母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和孩子沟通呢?

其实,当孩子还很小,喜欢穿上大人的衣服站在凳子上和父母比高低的时候,不但表示他很爱父母,还说明他有与父母平等沟通的欲望。换位思考,如果有人天天都对自己板着脸,以一副高高在上姿态与自己说话,用命令的语气来要求自己做这做那,会有什么样的感受?是否感到压抑,想要逃离?所以,父母不妨卸下那张“黑脸”面具,明明心里是爱孩子的,为什么要把自己武装成不近人情的样子呢?

父母应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他的爱,让他感到温暖。那样,孩子就会和父母更加亲近,会告诉父母他的感受、理想、观点,甚至每一件有趣的小事,这是多么快乐的情景啊,难道不想和孩子一起快乐地交流吗?

不要让自己高高在上的样子把孩子吓跑,父母这个词从来都是和爱、慈悲等词汇联系到一起的。在孩子心中父母的形象本来就很高大,如果父母肯弯下腰,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对话,他就会感到很高兴。孩子是多么容易满足啊!所以,父母不妨放下自己的架子,用快乐的方式去教育孩子,也让孩子能够快乐地成长。

错误11:带着情绪回家,让家人做情绪回收站

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,但在外面不好轻易发作,只能忍耐一下,回到家后卸下一身的疲惫,情绪也会随之流露出来。

有位妈妈由于单位改制,成了临时工。由于心理不平衡,她回到家常常呵斥10岁的女儿。她的女儿其实很优秀,还曾在多种竞赛中拿过奖,但这位妈妈却不断提高对女儿的要求,并对女儿百般挑剔。

每次骂完女儿,她自己也很后悔,觉得女儿已经够优秀了,自己却总把严格要求女儿当做发泄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方式。久而久之,女儿一见到妈妈回家就十分紧张,总怕自己做错什么惹来妈妈一顿骂。

家确实是能让人卸下防备,尽情放松的港湾,但我们却不能把家当做发泄情绪的垃圾桶。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也越来越渴求片刻的放松,但孩子的学习压力也很大,学习一天消耗的体力、脑力,绝不亚于父母工作一整天付出的精力。

父母下班后孩子高兴地迎上来,却换来父母一句冷冷的:“我累了,自己一边玩去。”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,下次父母再回家,他还会这样高兴地迎上去吗?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无辜的孩子身上,这样公平吗?

也许有的父母会说,情绪确实很不容易控制,心烦的时候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,难道就得使劲压抑自己,强作笑容吗?我们不妨学习一些自我调节情绪的小方法。

首先,为了自己的心情愉快和工作顺利,尽量不与人发生矛盾,如果不快已经发生,就尽量忘记,不要一直回想。多想一些快乐的事,来冲淡自己的负面情绪。

第二,如果下班后还没有调节好心情,就先别急着回家,不妨在周围散散步,到热闹或清静的地方转一会儿,或者静思一下,听一段音乐,等心情平和了再回家。

第三,要明确知道家人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不快,所以不要把他们当做发泄情绪的对象,如果特别烦躁,可以在晚饭后向他们倾诉,把压力与不顺心的事说给他们听。这样,亲情的温暖会把所有的不快蒸发掉,让心情变得舒缓许多。

第四,找到让自己振作起来的理由。如想想父母的辛劳,爱人的关怀,孩子的天真可爱和依赖,利用积极的情感代替自己的消极情绪。

第五,在睡前洗个热水澡,释放自己的心情和身体的疲劳,看本自己喜欢的书籍也可以转移注意力,让自己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情。


小说《好父母更要陪伴独生子女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继续阅读